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学评论 > 信息
编号:10968034
为何医生看重心电图而弃用听诊器?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5年12月16日 科学时报 12月16日
     上海媒体近日报道,51岁的刘姓病人遭“死而复生”的险遇:患者因心电图呈直线而被宣布死亡。在“死者”被推往太平间时,家属发现他动了动手指,赶忙把他推回病房,医生很不情愿地连上仪器一看还是直线,“死者”家属还为此遭到训斥。刘的家人又把“死者”推到隔壁病房再做心电图,证实刘果然未死。事后发现那台“草菅人命”的心电图机5根导线中竟然断了4根。

    显而易见,在这个案例中,若是医生能简单地用听诊器甚至俯耳倾听、搭搭脉搏,这种“错把活人当死人”的荒唐事就压根儿不可能发生。媒体反映的这件事,折射出如今不少医生对仪器设备的过分依赖。在一些医院,诊疗设备越来越先进,而一些简单有效的“望闻问切、视触叩听”却被医生弃之不用。超声心动图代替了心脏听诊,B超代替了摸肝脾查腹水,拍胸片代替了心肺检查,而误诊率却没见降低,甚至出现把活人诊“死”的怪事。医生坐诊,往往只是简单地问上几句,就开出一张张检查单子,打发病人检查去。听诊器,成了不少医生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。

    医学本是“触摸的艺术”。数据表明,完善的物理诊断再结合对病人家族史、病史的了解分析,可以使80%以上的疾病得出正确的初步临床诊断。著名心内科专家曾昭耆教授也强调,一个医师的水平,最根本体现在他正确用手、用眼、用脑判明病情的能力,现代医疗设备不过是病史和体检的补充。

    “望闻问切、视触叩听”,这种多少年来被时间反复证明了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,最能体现医生的医术和医德,是对症下药的前提。如果闲置“听诊器”,偏爱“透视机”,那么,不仅会使医患之间本应具有的温暖关系,异化为机器式的冰冷,而且势必导致患者看病贵,也难免引发看错病。

    为何那么多的医生重“透视机”而轻“听诊器”?很重要一点,是一个“利”字在作怪。当创收成了医院的工作重心,当科室业务量成了和医生个人收入挂钩的考核指标,当开单费成了获取奖励的“捷径”,种种过度治疗也就在所难免。这时,有再好的医疗设备、再先进的诊疗手段,也禁不住某些医生心冷如冰、有眼无珠,不把活人看成“死人”才怪呢,不在病人身上变着花样刮钱,以致刮出“天价医药费”来才怪呢!看来,医院分配机制、奖励机制不调整,过度治疗之风就难以刹住。

    , 百拇医药(高路)